王氏家族

因家族沒有所謂的祠堂, 每年清明爸爸跟媽媽會帶著一家老小跟叔伯各自的家人們一起去山頂(基隆南榮公墓)依序去曾祖父, 曾祖母, 祖父的墓塚, 分別掃墓祭拜, 那時小小的腦袋只知道我有金仔公, 有黑菸媽跟大頭公等祖先。每年掃墓的流程都差不多, 先清除墓頂跟週邊的長草, 灑掃墓前平台, 擦拭墓碑, 分別在土地公前跟墓碑前擺放供品, 紙錢 (紙錢有分拜土地公的刈金,拜祖先的金紙), 壓墓紙等, 接著燒香祭拜, 先拜土地公, 再祭拜祖先, 等香接近燒完時, 就要押墓紙表示幫祖先修補房屋, 接著燒紙錢, 待紙錢燒完, 就前往下一位祖先的墓地進行另一輪的掃墓, 直到掃完三位祖先的墳墓, 才算完成當年清明掃墓的任務。

祖父育有五男一女, 因此每次清明掃墓父親叔伯們都會約定時間一起上山掃墓, 由於子孫眾多, 長輩們都會照看彼此的小孩,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要往掃墓路上會通過一小段一邊是峭壁, 一邊是懸崖的小路, 那時是大伯母牽著我上山, 我走在懸崖那邊, 大伯母走在峭壁那邊, 我害怕得跟大伯母說要跟他換位置, 他問為什麼? 我說我怕掉下去, 當時惹得大人一片笑聲, 大伯母直到晚年還記得這件事, 不失為當時家族一同掃墓的趣事, 無形中也增進我們家族的情感。

▲清明掃墓

本家族譜

小時候偶而聽到阿媽叨叨的述說王家的故鄉在福建安溪嶢陽, 當時小學的我已知道我的祖先是福建安溪人, 對阿媽的叨念只是聽聽而已並不是很放在心上, 不過因為嶢陽二字閩語發音跟我的一位堂兄的名字發音極為相似, 嶢陽這兩個字從此在我腦海有了印象, 現在想想, 還好有阿媽當初像錄音帶一樣的重複講述, 現在我們才能多一條線索根據各種資料拼湊先人的過去。

▲墓碑祖籍刻的是安溪與基隆

關於家族的淵源, 我直到念社會系的姐姐需要繳交家譜作業時才有了初步的認識, 那時經由姐姐對阿媽跟爸爸的訪談, 在民國76年製作出了我生平所看到的第一份家譜, 從裡面我知道了原來我的家族是源自於道光年間出生的王斗公, 自福建安溪渡台來深坑經營茶葉生意(確實渡台時間不可考), 育有三子, 我們這一支是錦隆公一脈, 錦隆公….二十歲時娶妻周越……育有四男一女……在十五歲來台北茶行, 後來轉往暖暖跟茶行學習茶葉買賣, 發達後, 再轉往連房學習黃金買賣, 擁有財勢, …, 由於為一個朋友擔保, 將資產用來擔保, 卻被朋友背棄, 因而家道中落, 因而曾祖父曾告誡後世子孫不要為人作保。因周越媽無法生育, 故從遠房親戚抱賜美公來領養, 下傳賜美公 …賜美公生前為地方知名人士, 因而許多糾紛都由其處理, 可謂聲望頗高。 錦隆公即為我的曾祖父, 因為曾做過黃金買賣, 故暱稱金仔公; 而曾祖母周越媽, 因曾抽”黑菸”, 而暱稱黑菸媽賜美公是我祖父, 因其額頭高聳, 天庭飽滿, 後人稱其大頭公。

在這本家譜記載, 我們家族是有排字輩的 (臣永景孝); 王斗公是”臣”字輩; 錦隆公是”永”字輩; 賜美公是”景”字輩; 我的父執輩是”孝”字輩。而平常每天燒香拜拜的神主牌裡面, 收藏著記載祖先生卒年的木牌, 實為另一個可貴的文獻記載, 並由此得知原來我還有一個未及長大即過世的叔叔。

▲神主內牌

▲本家族譜

牡丹媽法會資料

在爸爸過世後, 我在整理阿媽跟爸爸遺留下來的物件時, 找到了一個文件信封袋, 裡面收藏著牡丹媽法會的資料, 印象中爸爸曾經拿著這個破舊的信封袋跟媽媽還有我說, 這裡面的東西留下來讓後代子孫可以知道祖先的關係與脈絡。根據法會資料記載: 我們王家原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嶢陽鄉”, 嶢陽二字發音跟堂哥的名字很相似, 應該就是當時阿媽叨唸的安溪嶢陽; 再審視其內祖先的名字, 曾祖父錦隆公不在往生者被超渡之列, 且主要被超渡者是曾祖母牡丹媽跟其他錦隆公的長輩, 可見此法會主辦者應該是曾祖父錦隆公, 而這些往生祖先的生卒年月與彼此輩份關係應該是錦隆公提供與審視過的; 再對比姐姐建立的家譜, 發現兩邊的資料幾乎完全吻合, 由此判斷姐姐根據阿媽口述傳承所建立的家譜, 可信度是很高的。

牡丹媽法會資料

植槐堂王氏族譜

從阿媽那代傳承下來的神主內牌,牡丹媽法會資料, 阿媽口述歷史的家譜都只溯源到曾曾祖父(高祖)王斗公為止, 家裡長輩最遠也只講述到金仔公(錦隆公)的事蹟, 渡台第一代王斗公的事蹟少有所聞, 更不用說福建安溪那邊狀況幾乎毫無所悉, 在好奇心驅使下, 便想進一步知道祖先從大陸遷徙到台灣的足跡, 當時我手上擁有的可信資料有:原籍住址(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嶢陽鄉), 排行字輩(臣永景孝), 以及祖先姓名生卒年月日, 透過網路搜尋, 找到”植槐堂王氏族譜”, 這族譜是安溪縣嶢陽鄉派王氏族譜, 跟我們家族的原籍吻合; 而我們家族的輩分排名是用臣, 永, 景, 孝…等字來排的, 這本族譜的昭穆誌是世子忠,爾克伯。任仲卿,超君臣。永景孝,友端明,正典章,修儀禮。致遠猷,尚文德。粛宗規,顯丕烈。(族譜第9頁), 跟我們家族的字輩是一致的, 不過可惜的是, 在這本族譜中找不到王斗公跟錦隆公的名字, 或許我們這個支族並非此族譜內的一支, 要知悉王斗公的事蹟並繼續往上追溯, 看來還有待發掘更多文件與資料。不過本族堂號是:植槐堂; 屬於嶢陽鄉派; 昭穆誌是: 世子忠,爾克伯。任仲卿,超君臣。永景孝,友端明,正典章,修儀禮。致遠猷,尚文德。粛宗規,顯丕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植槐堂王氏族譜

基隆王姓宗親會

時至2024年中元節前夕, 偶然的情況下, 在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的數位資料庫找到一本1965年新遠東出版社出版的”王氏族譜”(1958年初版), 它的目錄顯示有收錄一篇”基隆王姓宗親會概况”, 翻閱之後赫然發現曾祖父錦隆公竟然是”基隆王姓宗親會”前身”基隆王姓親族會”共同創立者之一, 基隆王姓宗親會自前清宣統二年(日據明治四十年)即由熱心族務之宗長王耳、王金生、王石火、王乞食、王扁、王錦隆、王清江、王江溪、王大憲、王壬癸、王鳥番、王察諸宗長發起籌募基金創立親族會。當時會務,係由上述諸宗長輪流主持。每年陰曆十月廿二日,均循例舉行始祖太原忠懿王祭典及中元放河燈…, 這裡的太原忠懿王祭典, 指的是唐朝開閩王氏始祖忠懿王審知公的祭典; 而中元放河燈就是我們熟悉的基隆放水燈,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報載: 昭和元年 (1926) 林姓輪值主普時,除主普十一姓外,另有黃、郭、李、楊、、葉等姓及其它團體的加入河燈遊行隊伍,互相競爭不已…。昭和三年 (1928)鄭姓輪值主普時,放河燈參與者除主普十一姓外,「有新合順豚商、田寮港青年團、驛前艀船團、魚菜商團、新興安團、輕鐵會社團、芭蕉仲賣團、新店童子會團及黃、蔡、、李、楊、葉各姓,各團多為龍燈….可見當時確實有王姓親族參與放水燈遊行活動。帶著期望的心情快速翻閱了一下族譜的內容, 在昭穆誌這一章節 (A127頁), 有找到本支族的嶢陽十八世字行 (昭穆誌): 世子忠,爾克伯。任仲卿,超君臣……。而這個資料是由當時 (1965年)台北的一位王連河先生提供。但內附的族譜卻沒有嶢陽鄉一支, 當然更不可能有王斗公跟錦隆公的名字……。

新遠東出版社出版的”王氏族譜”

親同

不過這本王氏族譜給了我一些啟發:

首先, 依照基隆王姓宗親會概況一文記載: 錦隆公與王氏宗長在籌建王氏親族會時 (明治四十年), 錦隆公時年42歲, 已是宗長之一, 可見當時已有相當社會地位; 而且循例每年舉行始祖太原忠懿王祭典, 參加水燈遊行活動, 可見其追緬先人的情懷, 然而這樣一位有條件有動機的社會成功人士, 竟然沒有建立族譜, 讓人覺得不可置信。或許原有家中資料毀於戰火或是年代久遠而風化蟲蛀, 基隆王姓宗親會是否會有一些文獻資料保存?

其次, 這本王氏族譜的嶢陽十八世字行是一位住台北的王連河先生提供的, 會這麼熱心提供資料,十之八九一定是跟他切身有關的事情, 因此我稍微Google了一下王連河先生的資料:

日治時期,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堯陽村的茶商王芳群在大稻埕成立新芳春茶行,向文山、南港茶農收購包種茶葉精製,銷往泰國而致富。王芳群過世後,由兒子王連河繼承製作包種茶…。

1913年,茶商王芳群(第一代)自福建省攜子王連河(第二代)來到臺灣,與宗族王珍春合伙經營「珍春茶行」,並受聘為茶師,品茶分辨茶葉的好壞,鑑價決定收購價格。
1919年,結束與「珍春茶行」的合夥關係,獨資經營「芳春茶行」,以包種茶為主要產品。1927年王連河接掌家業。
1932年王連河先生買齊現在新芳春茶行的三個店面,蓋起屬於王家的起家厝,「合資會社新芳春茶行」成立,為紀念父親舊業,命名沿襲「芳春」二字,另冠上「新」以做區別,是為「新芳春」名稱由來。

由以上可知, 王連河先生應該跟吾族是同鄉同宗的親戚, 即是阿媽口中常說的親同, 而在錦隆公的戶口謄本曾經記載, 他曾經將戶籍轉到台北大稻埕: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 45歲)轉居大稻埕中街四十番戶,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 47歲)寄留大稻埕媽祖宮後街十三番戶, 大正六年(1917年 52歲)轉寄留, 大正十三年(1924年 59歲)退去, 若將錦隆公跟王連和先生父子的足跡與時間軸做個比對, 會發現除了他們落腳的地方:大稻埕中街,大稻埕媽祖宮後街, 珍春茶行, 新芳春茶行十分靠近之外;時間軸也重疊 (1913年至1924年); 而王連河先生跟錦隆公早期的經歷亦十分相似 (先跟宗族學習茶葉買賣, 再自己創業), 因此錦隆公有很大機率是跟王連河父子相識的。如今的新芳春茶行位於台北市民生西路309號, 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開放民眾免費參觀, 有定期導覽解說, 如果有興趣可以現場參訪, 除了探訪先人足跡之外不失為休假消閒的好去處。

▲錦隆公大稻埕足跡與新芳春茶行位置

▲日治時期與現今位置對照圖

時間軸比對

▲新芳春茶行

故鄉的滋味

除了新芳春茶行, 另一位來自福建安溪原鄉的親同更早在台灣開基立業, 1842年嶢陽茶商王擇臣及其子王永杜,跨海赴台創辦“榮春茶行”,第二年,王永杜回鄉築日昇居和嶢陽茶場。1921年,第三代主人王淑景在廈門設立“嶢陽茶行”本部, 西元1936年香港分行設立,率由淑景三子王孝玉籌策經營, 西元1953年台北分行設立,率由淑景四子王孝宗,協同長孫王慶年,自香港轉輾到台北,專力於台灣烏龍茶清香秀雅風味……。2004年創立台灣長春旗艦店,嶢陽茶行第六代經營者王端鎧,承襲百年製茶世家專業……來自嶢陽的王擇臣家族, 包括王擇, 王杜, 王淑, 王玉, 王宗等先賢, 除了與吾族是同鄉之外, 昭穆誌也相同(臣永景孝), 無疑又是另一支同宗, 嶢陽茶行在台北長春路, 永康街, 101大樓, 台中大遠百皆有分店, 第六代傳人是王端鎧, 可見嶢陽茶行傳人有按照字輩來命名, 如果以輩份來論, 王擇臣與王斗公同輩; 王永社與錦隆公同輩; 王淑景與賜美公同輩; ……第六代傳人屬於端字輩, 應該就是我的子姪輩了, 至於嶢陽茶行傳人, 新芳春茶行後代與吾族王斗公一支在族譜上是如何分枝, 只能留待後續發掘探討。

福建省安溪縣嶢陽村現稱安溪縣西坪鎮,是鐵觀音發源地, 關于鐵觀音有兩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南岩村)仕人王士讓,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與諸友會于南軒,見南軒之旁層石荒園間有棵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茶圃,悉心培育,年年繁殖。采制成品,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心脾。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谒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内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松林頭(松岩村)老茶農魏蔭勤于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3杯,數十年不辍。一日,觀音托夢于他,指引他在觀音崙打石坑的石隙間尋找到一株異于他種的茶種。魏蔭将茶種移植家中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壓枝繁殖,适時采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因此茶乃觀音托夢所得,在鐵鼎中培育,故名“鐵觀音”。
王擇臣跨海赴台,在鹿港賣的就是安溪鐵觀音; 而目前台北分行則專注的是烏龍茶, 如果對於品茶有興趣,可以去嶢陽茶行嘗嘗鐵觀音或烏龍茶, 或許可以從中品嘗出故鄉的滋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